(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1202 14:37:36)曾經以《天下無賊》、《梅蘭芳》、《風聲》等影片榮獲 金馬獎 最佳編劇 的張家魯先生,今(2)日 應樹德科大助理教授李季紋邀約參與第二屆小花豹青年短片大獎系列活動 ,並與青年學生談「華人電影編劇新趨勢」,各系院的老師如戰克勝、林玫如、杜思慧等人也一起與學生共襄盛舉聆聽張家魯的精彩演說。 曾與徐克、馮小剛、彭浩翔、陳國富等電影圈重量級導演們合作的張家魯,堪稱台灣唯一的「專職」電影編劇,此次至該校分享個人的創作經驗,文采與口才一級棒的他,對有志於電影事業的青年們,是個學習的好機會,會後他也不厭其煩的針對學生創作的劇本,進行點評,並給予專業意見。 張家魯在「華人電影編劇新趨勢」與談中,談到與李季紋一起在陳國富導演開設的恐怖「劇本寫作」課,妙趣橫生;自己又是如何成為台灣唯一的「專職」電影編劇,其實是經過許多的曲折與歷練,從兩岸電影的環境出發,到西進中國始末,寄人籬下的不服輸個性,如何拼老命,希望出頭天。 張家魯也談到台灣電影圈的現況,缺乏分工的電影圈,台灣不需要電影編劇,在預算角度來分析,毋需分工,沒有類型,通通是文藝片;市場的侷限性,不是沒人看電影,是沒人看華語電影;台灣每年的電影票房接近三十億,華語片市占率僅在5%上下徘徊;台灣導演的艱辛,以身邊朋友為例,往往三餐不濟。 張家魯也進一步比較中國電影界的概況,其中恐怖的票房增長,在台灣是三十億 台幣 ,中國是三十億 人民幣 ,每年還以兩位數字的比例增長,票房過億稀鬆平常,中國勢將成為電影大國是不爭的事實;中國錢淹下巴,熱錢流竄,各行各業,無論是種玉米、做牛仔褲的、賣馬桶的,只要賺錢,都想進影視行業;人才濟濟競爭慘烈,北京是影視娛樂大本營,每個人都削尖了腦袋想進門,但每年中國電影年產量近四百部,只有10%能上戲院;香港影人也趨之若鶩,枱面上的香港電影導演幾乎都在北京成立工作室,為的就是要搶食這塊大餅,但中國的審查制度限制,讓香港影人吃盡苦頭;最後是台灣人的永恆困境,To Be or Not To Be,電影、劇場、出版業、或文創產業去不去中國呢? 張家魯也苦中做樂的提及被導演們蹂躪的日子,並舉出徐克、馮小剛、彭浩翔、陳國富等人的導演風格,多數人如何在編導的SM關係中生存,導演是S,編劇是M,所以大夥兒一股腦想當導演。六十分鐘的對談,毫無冷場,同學們並利用半小時的時間積極發言提...